51年沧桑巨变49万河南淅川人移民钟

2023/5/29 来源:不详

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楚天都市报记者高伟通讯员张君薛华梁

支援南水北调,4.9万河南淅川人移民钟祥大柴湖

“芦苇墙、泥巴墙,两个砖柱抬根梁,四个砖柱一间房,外面下雨流湿床。”51年前,为支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建设,4.9万河南淅川人举家迁往钟祥市大柴湖,面对的是芦苇丛生的沼泽地。

10月28日,69岁的移民全淅林告诉记者,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就要开馆了,要在移民纪念馆一面墙上写下“舍家为国,团结奋进”几个大字。他说,“当初四五万移民来到这片荒芜的芦苇荡,要是没有这种精神,人早就垮了。”

移民靠着肩扛车拉改造大柴湖

抹着泪坐上搬迁的船

全坑村的临时码头是乱得不能再乱了。当时18岁的全淅林只记得到处都是人,人们要么坐在卡车上探出身哭着道别,要么在押送家具的船上抹着泪朝岸上挥手,只有第一次坐船的小孩高兴。

全坑村隶属于河南淅川县,当时差两天就是端午节。母亲坐卡车走陆路,全淅林押着刷有自己名字的床板和一口箱子走水路。船上是家家户户的家当,石磨、犁耙、水缸、桌椅、箱柜、耕牛,甚至是老寿木……摞得满满一船。一些人临上车前还刨了半袋黄土带上,一些人甚至挖走了一块自家院子里铺的青石板。

河南淅川移民乘船到大柴湖

“一条扁担两个筐,收拾收拾下钟祥。”全淅林回忆,其实没什么值钱的家当,移民们把能带走的几乎都拆了装上船。

有一些人任凭移民搬迁工作队怎么劝都不走,宁愿在岸边搭个草棚住。原来,早在丹江口水库建设初期,淅川就有一批两万多人的库区移民迁至青海,但适应不了海拔多米的高原。好不容易得以返迁的移民,还未站稳脚跟,又听到搬迁大柴湖的动员通知。

移民居住的房子

那个时候,交通十分不便。移民的生产生活工具、耕牛通过编号装船,通过水路运抵柴湖,路上要走一到两个星期。移民群众则乘坐汽车到襄阳中转,转乘汽船到钟祥。

三四天之后,移民们从钟祥大同码头上了岸。两米多高的芦苇遮天蔽日,到处都是水窝子。从码头越往里走越荒凉,脚下没有路,没走几步接待的车就陷进沼泽地里了,车轮溅起的泥浆把推车的移民泼成了泥人。

芦苇荡里重建家园

从年到年,大柴湖总共安置河南淅川移民4.9万人,因为是整搬整迁,90%村庄的名称都沿用的是河南的老地名。

移民安置房就建在刚刚砍过的芦苇地里,十间一排,矮矮的,就像部队的营房。全淅林说,“房子除了四根柱子是砖垒的,其他墙都只是芦苇秆糊上泥巴。”

政策规定,每个移民分半间房,每间不足8平方米。当时,小孩多的家庭只能好几个人挤一张床。带着猪、羊的人家,没地方建圈棚,只能白天拴在门外,晚上拴在床头。

移民居住的房子

移民接待站为每户人家准备了两百块垒灶的砖、三十斤芦苇柴火、一个蓝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和18块钱的搬迁安置补助。

移民使用的大铁锅

一些来得早的移民尝试种了小麦,却没什么收成。“种下一葫芦,收不上来半瓢。”全淅林说,芦苇的根扎得很深,砍了挖了没多久又拱出地面,把小麦全给盖住了。

“大柴湖,苇子窝,一天不割三尺多”,将芦苇荡成为良田,最关健的是斩草除根向芦苇宣战。

芦苇荡里运芦苇

大柴湖的芦苇是实心的,又粗又硬,老百姓喊这种芦苇为“钢柴”。砍“钢柴”确实累,一些移民不小心踩到了留在地面上锋利坚硬的芦苇梗的,甚至被戳穿了脚。

那时移民们每天天不亮就下芦苇,全淅林说,“砍了一天芦苇,身体软瘫,半夜醒来,浑身疼痛,翻身也感觉艰难。”

大柴湖是个水窝子,却缺干净的水。井里打出的水,看着清澈,白毛巾、白衣服一洗就染上一片黄。这水一煮开全是白沫,喝着还有一股难以下咽的腥臭味,一些移民为了喝上干净的水,去“刮”浅浅的堰塘里的水。

当时,钟祥县移民指挥部副指挥员黄益洲索性就驻扎在大柴湖,帮助移民生产生活。但是限于财力、限于当时的国情,地方一下子解决不了大柴湖的问题,只能鼓励大柴湖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艰难治水开拓新生活

在移民安置的最初几年,治水和开荒造田一样,都是头等大事。治水得两手抓,一手筑堤防汉江水倒灌,另一只手挖渠排水免得下大雨内涝。

移民开挖东、西引河40余公里

年,荆州地区调集了京山、天门、荆门、钟祥和潜江五个县的数万名民工与移民一起修筑了一条长达45.4公里的汉江防洪堤,耗费了土石共计万立方米。这些土石足够填满4.5个西湖了。这么大的工程全靠移民和民工肩挑背扛板车推。此后每年,移民都在此基础上不断加高围堤。

光有围堤还不够。有一年,汉江又发洪灾,水已经漫到了围堤边上,“站在围堤上就可以洗脚了”,移民们不得不转移到更高的地方。所幸的是,那次没有决堤。后来,每个移民村都修建了比防洪堤更高的高台,供移民躲避洪灾,移民也叫它“保命台”。

除了担心围堤之外,移民们还得“一人一把铁锹,下雨就往外跑”。下雨的时候恰恰是查看地势高低、水流去向,查找排水渠“肠梗阻”的时机。当时铁锹就像每个人吃饭的碗筷一样必不可少,大柴湖周边的铁锹都卖断了货。

为了给大柴湖积水找出路,除了数不尽的小沟渠之外,移民们还在大柴湖东西面挖出了两条22公里长的主干渠,9条总长近百公里的支渠,还修建了两座排水闸。

挖渠排水一年四季都得干,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得闲。当时没有橡胶雨鞋,挖渠得先脱了解放鞋赤脚上。全淅林记得,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人被冻得直哆嗦。一条赶工期的排水渠挖到一半,沟里除了雪水就是冰碴子。大家都在犹豫下不下的时候,时任大柴湖党委副书记的宋育英喊了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就下到了刺骨的沟里汲水,没一会她的腿就冻成了“紫萝卜”。其他人也跟着卷起了裤腿。

“刨掉地里的芦苇根,治理好天上来的水,好日子就来了。”大柴湖移民挖渠筑堤、刨芦垦荒时,喇叭里的广播就这样给移民们“打气”。经历了约10余年的“战荒湖”,原来的芦苇荡成了庄稼地,一下雨膝盖都陷进去的沼泽路也变成了石子路。

移民学插秧

和本地人谈恋爱差点被拘留

“集中安置的移民搬迁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持移民原本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却不利于移民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全淅林说。年春节刚过没多久,移民曹明光就差点被法院拘留了。

起诉他的是吴健美的父亲。吴健美是湖北钟祥本地人,长得漂亮。当时19岁的曹明光模样也俊,在春节拜年时,两人在曹明光姨妈家一见钟情。

那时移民过得确实不如当地人,本地人甚至已经能穿“的确良”衣服了,而大多数移民一年到头都是一件黑粗布衣服。

曹明光当时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吴健美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他的床头还拴着猪。年轻刚烈的吴健美没有嫌弃曹明光,可她父亲却不同意移民当自己的女婿。见拦不住女儿往曹明光家跑,他索性一纸诉状告曹明光拐卖了吴健美。

法院和派出所上门找曹明光的时候,他刚好外出,只留吴健美一人在家。

“这不是曹明光的错,新社会,我看上了他是我愿意的,要抓抓我。”吴健美说。

“这是你爸爸告的,你跟我们回去把问题说清楚。”

曹明光认定了吴健美,他借了一身当时时髦的军绿上衣、蓝裤子和白球鞋,上她家去提亲。见曹明光的干净模样并非印象里移民形象,吴健美的亲戚们纷纷劝导他的父亲。

曹明光娶吴健美,成为移民娶本地人的第一例,他们两人成了“名人”。在此之前,除了土地纠纷摩擦外,双方几乎不来往。

随着移民生活逐渐好转,和本地人逐步融合,再遇到阻碍时,有人就说:“曹明光都结婚了,我们怎么就不能呢?”(以上图片由大柴湖移民纪念馆供图)

曾经芦苇丛生沼泽之地如今新城崛起百花争艳

美丽大柴湖展现生态壮美画卷

“新建新建,几十年后难道还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嘛!”51年前,周恩来总理为大柴湖命名。年10月31日,荆州专署行文,正式将“新建区”恢复为“大柴湖区”。

现代化的移民新城

51年前,4.9万河南淅川人移民举家迁往钟祥市大柴湖,面对的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今天,这里人口过10万,厂房星罗棋布,花卉基地百花争艳,“楚风豫韵”生态新城拔地而起。

移民新城

我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大柴湖,正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扶贫、脱贫和开发、发展协同共进的壮美画卷!

鱼池村成乡村振兴的样板

蓝蓝的天空,整洁的马路。

28日,记者行走在大柴湖鱼池村村庄的水泥小道上,安静的小院,高昂的门头,错落的围墙,田园的清香,让人忘记了大城市的喧嚣,顿生诗情画意。

移民新城

“村民们的楼房建筑风格都是仿照他们河南老家的风俗。”大柴湖鱼池村村支部书记何辉介绍,鱼池村是从河南淅川整建制搬迁到柴湖的移民村,讨论鱼池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时,村委会组织专班到河南学习取经,让移民和他们的后代记住乡愁。

鱼池村每一户都住着漂亮能量的楼房,拥有自己的小花园、小菜园和小果园。何辉介绍,村里推进厕所革命,目前实现户厕改建全覆盖。同时,多途径处理污水,大力推广污水处理的“客店模式”,在三格化粪池后增加人工湿地和集水池,对污水再次通过砂石过滤、植物根系吸收处理,确保水质达到无害化。

美丽的鱼池村

鱼池村有四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面积亩。很难想象,鱼池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村里建有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一年收入30多万元。”如今,村里重点打造光伏、杉树、脆枣、创意农业、扶贫车间等产业,引进军创、茂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1亩,种植精品蔬菜。农户可获得每亩元的流转费用,还能就近打工挣工资。

“去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今年预计达到元。”何辉告诉记者,他们要将鱼池村打造成移民精神的视窗,乡村振兴的模样。

70岁的老移民全清华高兴地说,“现在环境变美了,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幸福了!”

移民小镇变身崭新花城

柴湖湖北农青园艺花卉大棚里,一排排红掌、白掌、凤梨蔚为壮观。

农青园艺花棚

“大棚采用荷兰技术,喷淋设施来自比利时,薄膜来自德国,花土来自拉脱维亚。”农青园艺总经理李志慧介绍,园区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单体花棚,分别是一期白掌、二期凤梨和三期红掌,整个温控大棚均采用现代化智能连栋温室、现代化控制调节系统,生产技术和销售规模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公司年生产销售白掌、红掌、凤梨等各类盆花万左右,市场已达到全国同产品的40%,年创产值2.2亿元。其中,凤梨单品产量在国内市场位居第一,享有全国市场定价权。

“小时候的生活真是太苦了!”出生于年的李志慧是移民二代,年他外出闯荡,从身无分文到挣得亿万资产,他从未忘记家乡。当大柴湖振兴发展省级战略开始实施时,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创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一花引来百花开,壹鸣蝴蝶兰、兰花产业园纷纷落户。如今,8家大型花卉公司入驻,种植蟹爪兰、粗勒草、万年青、常春藤等植物,基地每天有20万花卉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元旦、春节前后销量还会翻番。   

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计划投资50亿元,发展花卉3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档花卉产业基地,并打造全国一流花海主题公园和花卉旅游目的地。

亚洲最大的单体花棚

扶贫车间修到了家门口

“从家里出发,步行三四分钟就到车间了。我和妈妈两人在这里上班,全家脱贫没问题。”在柴湖镇移民新城的扶贫车间,正在“针车”上忙碌的女工吴菌说。   

吴菌全家五口人,爸爸生病不能做重活,妈妈在家务农,弟弟妹妹上学,家里没什么经济来源。去年9月,她们家搬进政府为贫困户集中新建的移民新城。   

为解决搬进移民新城的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钟祥市引导企业在家门口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由钟祥龙行天下运动用品公司开办的这家扶贫车间应运而生。   

“培训期间每月工资1元,转正成为熟练工后,月工资可望达到元以上。”吴菌对这份工作信心满满。   

扶贫车间负责人焦群英介绍,目前车间有多人上班。车间订单多得做不完,条件成熟时准备再开一个,两个扶贫车间一起预计可容纳人。   

“去年以来,由柴湖镇提供厂房,协调企业在鱼池村、红升村等开办了5家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口多人,其中贫困户近人。”柴湖镇党委宣传委员薛华梁介绍,扶贫车间都建在村里、移民新城里,多是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大量村民就近就业。 

移民拎包住进新城电梯房

武荆高速公路旁,占地4.5平方公里的柴湖生态田园新城拔地而起,一排排整齐的房子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气派。记者走进已经入住的小区,各种锻炼设施齐全,绿化景观赏心悦目。

移民新城配套的现代化小学

闫福荣是红升村6组人,15岁移民来到柴湖,已在这里生活了48年。报名入住新城,闫福荣没半点犹豫:“家里房子已经30多年了,低矮破旧,一家9口人挤在一起,想盖房又没宅基地。老头子身体不好,3个孙子要上学,到城里住,看病上学都方便。”但闫福荣也纠结:新城的房价会不会很高,自己能不能承受?进城了,离开土地,靠什么生活?镇民政办、扶贫办主任李中新的一番话,让他心中的石头落地:新城作为国家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移民进城可以享受很多政策优惠,个人要少掏很多钱。最让闫福荣高兴的是,开发区在新城旁边规划了两个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和童装产业园。 

师资力量一流的配套学校

据介绍,已建成的移民新城共有余套房,已安置分房3余套,目前入驻0余套。“学校现有17个班级,硬件和师资力量都是最好的,主要为移民服务。”校长田建国也是移民二代,他高兴地说,作为移民新城配套工程,投资万元的大柴湖实验小学今年9月已开学投入使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