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大暑暑臻三伏最难熬,拭汗
2024/12/10 来源:不详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二个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陆生的萤火虫把卵产在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尽管大暑是一年中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1、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3、烧伏香
烧伏香是说大暑这天要去庙里祈祷风调雨顺,求雨消暑。
4、斗蟋蟀
大暑节气时,乡村田野蟋蟀最多,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5、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节气的民俗也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一种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例如:鲁南地区“喝暑羊”、福建莆田吃荔枝、广东地区吃“仙草”、台湾地区吃凤梨。
大暑养生
大暑是全年最酷热时期,所谓“小暑大暑,晒死老鼠”。高温来袭,人体排汗多、消耗大,易感到心烦意乱、困倦乏力没有胃口。度苦夏,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注意饮食调理。
1.防情绪中暑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为防“情绪中暑”,一旦火气上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
2.补水宜喝粥
在大暑节气养生,首要是补水。此时节喝药粥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3.冬病多夏治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盛的节气特点,采用穴位敷贴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药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大暑诗书
大暑
暑臻三伏最难熬,拭汗挥巾似雨飘。
谁让无边金粟灿?万千农友最辛劳!
组诗《二十四节气诗》作者:赵学敏
来源光明网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