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凤梨达人的凤梨经
2022/11/12 来源:不详新华社台北3月17日电(记者陈思武 刘刚)只要一谈起台湾凤梨,高雄市农民谢坤淞的两眼似乎就迸发出特别的神采来,话语里充满了自豪。
“我们高雄大树一年四季都产凤梨。”大树休闲农业区理事长谢坤淞说,对当地居民来说,凤梨这种水果有特别的意义,因为50岁以上的大树居民几乎都是靠种凤梨来养家。据他介绍,大树区约有4.3万人,其中1.7万余人务农。
凤梨又名菠萝,因其“尾长如凤,果香如梨”,台湾果农给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凤梨。
高雄市农民谢坤淞在展示台湾凤梨(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我见证了凤梨在台湾的兴衰。”58岁的谢坤淞自称“凤梨达人”,从4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下地种凤梨,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工业开始起飞,城市化进程加速,而由于农活又苦又累,农村里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纷纷离开家乡进城打工、炒股,凤梨种植一度掉到了低谷。
近些年来,随着凤梨、蜜枣、香蕉等不少台湾优质水果不断销往大陆。同时,到台湾旅游观光的大陆游客人数也越来越多,凤梨酥成为大陆游客必带回家的台湾特产。游客对凤梨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岛内消费,凤梨种植又找到了新的商机。
高雄市农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高雄栽培了“金钻凤梨”“牛奶凤梨”等多种鲜食凤梨,种植面积达公顷,年产量超过5万吨。
高雄市农民谢坤淞在介绍台湾凤梨(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因为凤梨,谢坤淞结识了很多来自大陆的朋友。他所在的大树休闲农业区几乎每天都会接待大陆访问团或旅游团。每次大陆游客到大树,谢坤淞就会成为热情的向导,与游客一起体验凤梨种植、除草、采集、制作凤梨酥等DIY项目。
带上手套、拿起小镰刀,到了地里,个子不高、声音洪亮的谢坤淞又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
“盖着‘棉被’的凤梨大部分都是销往大陆的。”他指着一片盖着黑色遮阳布的凤梨田说,盖上遮阳布既可避免凤梨过熟,也可防尘,凤梨品质更好。
谢坤淞一边用左手从侧面托住凤梨,一边用右手握着顶端绿叶,轻轻用力一掰,“啪”的一声,凤梨就采下来了。他再用小镰刀三下五除二削几下,一只果汁饱满的金黄色凤梨就呈现在人们面前。
“凤梨要现场采、现场切、现场吃。如果不这么吃凤梨,就没有那种风味。”他说。
高雄市农民谢坤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在谢坤淞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每次在地里削凤梨,他都会多削一些果皮来回馈土地。“农业不能荒废,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有效利用。”他说,下一步,大树还要围绕凤梨、荔枝等农产品进行相关文创开发,提升产业附加值。
谢坤淞经常前往大陆,几乎去过了每一个省份。每次,他会因地制宜与不同地方的农民交流在农业种植等方面的经验。“比如,江西婺源农民利用梯田来种油菜花,春天里那种满目金黄很震撼。”他说。
这种互动,让双方都彼此受益。
谢坤淞介绍,大树所产的优质凤梨40%都是销往大陆,每个凤梨重1.6公斤到2.2公斤。“对我们台湾农民来说,把优质的台湾水果销到大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