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小课堂一常见病
2022/6/14 来源:不详释迦果常见病害
释
迦
种
植
课
凤梨释迦作为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半落叶性小乔木植物,释迦作为半落叶性小乔木植物,常见病害有炭疽病、叶斑病和腐烂病等。
目前在大陆西南地区种植过程中以立枯病出现最多,释迦立枯病一般有褐根病、根朽病及青枯病三种,其中褐根病较常见。
炭疽病
炭疽病是释迦的一种主要病害。从幼苗开始,终生均可发病,危害部位包括叶片、枝条、果实,导致死苗、落叶、黑叶、烂果,对产量影响极大。
一、症状
叶片:叶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边缘暗褐色至黑色。
枝条:枝条上病斑圆形,褐色。
果实:果斑圆形,水渍状,褐色,后期暗褐色至黑色,表面可产生橘红色粘孢团。
幼苗:苗期叶及嫩芽变褐坏死。
二、病原菌及发病条件炭疽病病菌为子囊菌门的圆小丛壳菌。该菌一般在有病植株的病叶、病枝、病果上越冬,分布极为普遍。至翌年回春转暖、雨季到来之时,病菌即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进行传播,从寄主组织的表皮伤口、气孔入侵危害,造成组织坏死,表现病状。3月至5月春雨频繁,春果最易感病,变成黑果,11月至次年月则枝叶、幼苗危害较大。
该菌生长适宜温度为1—8℃,高温、高湿的春夏季节容易诱发该病发生,栽培管理不善、偏施化学氮肥、果园荫蔽或地势低洼、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加重。
立枯病
立枯病是在大陆种植释迦过程中的常见病,一般有褐根病、根朽病及青枯病三种,其中褐根病较多发常见。立枯病由担子菌所引起,该菌可感染许多种植物,造成植株生长衰弱与死亡,
一、症状
病菌自根部或地际部侵入感染,使植株逐渐黄化、衰弱,大修剪后新芽萌发不良,外观不易和其它根朽病株区别,但检视罹病根及地际部主干,可见其表皮上黏附褐色绒毛状菌丝层与土块、小石粒,褐色菌丝有时往外延伸,被覆于邻近土块、石粒相当容易辨识。
解剖被害根、茎部,可看见黑褐色的坏死组织区,被感染组织和健康组织界线清楚,将病患部放在高湿环境下,会长出白后转成褐色的绒毛状菌丝。病势继续发展则导致被感染组织腐朽,整棵植株枯死。在潮湿的环境下,罹病树干的基部偶尔会长出不规则的肩平覆瓦状子实体,初期黄褐色,而后转为褐色或深褐色,厚度约-3公分。
二、病原菌及发病条件立枯病为担子菌类引起的病害,致病菌可生长的温度为10-1℃到35-37℃,最适温4-3℃。
菌丝生长喜好酸性,在高碱性的培养基中不容易生长,于土壤中至少可存活达十年之久,因此,被感染的树根或树干是本菌除可藉健株与病株的根系交温或藉病土直接传播外,也可藉担胞子或断裂分生子作长距离的传播。高温多湿,雨水多、光照不足,通风透光程度差等条件下容易发病。特别是5―6月间大雨或连绵阴雨后突然晴天,种植面排水不畅,积水留存多容易造成本病大发生。
蒂腐病
蒂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主要的感染对象是释迦果的果实,幼苗、枝叶也可感病,导致死苗、枯梢、烂果,影响产量。。果实发病后会在表面出现木栓现象,渐渐失绿,颜色逐渐变黑挂在果树上变成僵果。
一、症状
幼苗:幼苗受害症状似青枯病,植株脱水萎蔫,叶色发黄或表现青枯,茎干基部维束变褐,挤压时无菌脓。病情发展后期,叶片凋萎脱落枝条变褐干枯,呈典型的梢枯状。
叶片:植株叶片感染病害后,变褐腐烂。常与其他病菌一起危害,导致烂叶、落叶。
果实:果实感染一般从蒂部开始,初为水渍状小圆点,后为褐色圆斑,最后整个果实腐烂,变质、流胶。果实的外部木栓化,果皮失绿,变成黑褐色僵果挂于树上。
二、病原菌及发病条件
蒂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门的一种可可球二孢菌。病菌在有病植株残体、枯枝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温度回升,病菌开始繁殖,借助于凤雨传播,从伤口侵染新梢、花梗以及幼果,幼果感病后,发育缓慢,甚至终止生长,变为黑色僵果。较大的果实感病后亦会变黑腐烂,不堪食用。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本病发生蔓延。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