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敢报复岛内商品输陆遇阻,台当局下禁令,

2023/5/5 来源:不详

秉持着两岸一家亲、互利互惠的理念,大陆方面始终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放在重要高度,推出各种惠台政策,促进岛内经济发展和两岸贸易的高速增长。尤其是ECFA的签署,让岛内商品大批量进入大陆市场,在丰富大陆消费者购物选择的同时,更让岛内商界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自民进党上台后,伴随着两岸关系发展黄金期的结束,岛内掀起“抗中保台”的高潮,原本风平浪静的两岸贸易一时间暗流涌动。

近日,台当局所谓“食药署”发布一份检验不合格食品名单,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大陆的产品,主要包括调味盒、茉莉花、白萝卜等农产品。台当局官员表示,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这些农产品有严重“农药残留”的情况,因此按照相关规定,不许上述农产品输入台湾。

在接受采访时,台“食药署”负责人吴秀梅一再强调此举并非是对于大陆方面的报复,只是因为农药超标的“技术性”问题而暂停输入。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架势,摆明表示此背后大有隐情,大概率是在蔡英文、苏贞昌等台当局高层授意下,直接进行的政治操作。

最近几天,有关台湾地区产品输入大陆遇阻的问题在岛内被吵得沸沸扬扬,从鱿鱼、秋刀鱼等水产品,台湾啤酒、金门高粱酒等饮品,还有凤梨酥等深受大陆民众喜爱的台湾食品,无一例外被卷入风波。联想到此前大陆因“食品安全”问题禁止台湾农副产品输入的先例,不少岛内媒体炒作称,大陆又开始拿起贸易武器对台湾开刀。

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大陆真得准备全面禁止台湾产品的输入?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朱凤莲表示,所谓大陆暂停台湾产品输入的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自年1月1日开始,海关总署颁布的 一版“进口食品管理规定”就开始全面实施。按照这一规定,台湾企业必须按要求进行产地注册,即在生产地区前标注“中国台湾”的字样。

将近一年的宽限期过去,许多岛内企业依然未按要求完成注册,如此一来,只得采取强硬手段。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摩擦,关键原因在于岛内政治风向的迅速变化,影响部分台商的立场,他们仍幻想着和之前一样逃脱法规束缚,甚至于挑战“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

时间就是金钱,这些商品晚一天输入大陆,台湾商家和农渔民就要承受一天的经济损失,而制造这一场风波的罪魁祸首民进党当局,完全不将台企的利益放在 先位置,积极协调其改正错误,相反习惯性地甩锅大陆,并展开对大陆的贸易“报复”,一错再错,彻底关闭和平解决争端的大门。

对于台当局采取的这种不自量力的对抗行为,我们应该表示某种程度的“欢迎”。众所周知,大陆各种惠台措施,甚至于ECFA本身都带有一种明显的“让利”色彩。就拿水果来举例,几乎所有原产自台湾地区的水果都能销往大陆,而为保护台湾果农利益,大陆水果几乎不被允许出口至台湾市场。

让利了好几年,最终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奉行极端“ ”主张的民进党依然在岛内大行其道,掌握大权。更令人气愤的是,许多台资企业在大陆赚得盆满钵满,回到岛内立马对民进党提供金元支持,推进“ ”路线。

既然台当局主动挑事,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适当降低两岸的经贸联结,既有针对性的打击部分“两面派”台企,同时调整两岸“不正常”的贸易关系,等到全面统一后,两岸贸易在新的起点上拨乱反正,迎来全新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