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潮2021两岸关系回顾大陆高

2023/1/1 来源:不详

年伴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顽固坚持“政治抗疫”,图谋“以疫谋独”的状况愈演愈烈。就岛内而言,民进党疫后莱猪、疫情、疫苗等问题层出不穷,统“独”矛盾激化、蓝绿白对立、族群割裂,严重阻碍两岸交流,升级两岸紧张局势,由此导致政治停滞,经济消退、文化断层、民生凋敝、民众生活艰难、价值观崩溃、社会陷入严重撕裂之中,不断向下沉沦。更为严重的是民进党当局在“ ”绝路上一意孤行,企图通过政治操纵、经济脱钩、文化“去中”、军事对抗、外务拓展等途径达到“以疫抗陆”、“倚美谋独”的目的,使得两岸关系局势日趋复杂严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始终坚持“高压遏独”与“融合发展”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与扩大民间交流相结合的对台大政方针政策,为有效破解两岸局势困境,最终为推动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凸显了中央领导决策正确和制度优势。

  

一、民进党当局执念“ ”,两岸关系复杂严峻趋势明显

  

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年民进党当局政治优先,为了“ ”理念不断操作“反中”政治,政治抗疫导致台湾疫情延烧;为了维持其执政地位不断公帑网军抹黑大陆;罔顾民生,当权者进行威权统治,徇私舞弊、贪污腐化、黑金沉沦,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不惜出卖台湾人民利益,坚绝大陆善意,坚拒大陆疫苗。台湾的疫情防线,在民进党当局防疫政治化操纵下变得不堪一击,台湾地区新冠疫情濒临失控。

  

新冠疫情加剧了原先就紧张与复杂的两岸政治关系,两岸官方和民间交流急剧下降,导致两岸关系逐渐冰封,最终进入“冰冻期”。两岸民意“敌意螺旋”持续上升,加剧民间互相对抗与民心疏离,冲击了两岸善意互信基础与两岸政治对话形式。同时,民进党当局借助疫情加紧倚靠美国,严重 了两岸关系。

  

进入年以来,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利用全面执政的优势,其不仅掌控了台湾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权,而且控制了台湾的军队和“国安”情治部门。从新冠疫苗采购、疫情防控,到“莱猪”、“军机绕台”、“凤梨释迦莲雾”、“宪改”、“高端疫苗”、“四项公投”等议题政治操作带风向,政治酬庸,滥权施政,基本把控了岛内的政治和舆论话语权。年5月台湾华航诺富特酒店疫情破口,民进党当局网军竭尽所能抹黑甩锅,推诿卸责,对大陆的防疫先进经验,即全民“核酸普筛”、“医院”、“封城管控”、“医护支援”,立即扣上中共“认知作战”的大帽,将其政治操作,网络追杀,使得所谓“亲美抗中”的“台湾意识”民意主体持续上升,民众分离倾向持续增加。在民进党“ ”意识形态挂帅操弄下,岛内涉及两岸的议题皆被政治化,当局“逢中必反”,不断借疫情进行政治操弄,致使防疫频频破口、民众无疫苗施打、疫情不断延烧。根据台湾卫生福利主管部门疾病管制署数据,截至年12月20日,全台累计接种疫苗万剂次( 剂疫苗:万剂次、第二剂疫苗:万剂次、第三剂疫苗:5万剂次,其中AZ(阿斯利康)占比44.09%,共万剂,莫德纳占比22.22%,共万剂,高端占比4.31%,共万剂,辉瑞—BNT疫苗占比29.38%,共万剂)。同时,台湾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共例,死亡人(其中AZ(阿斯利康)疫苗例,死亡人,莫德纳例,死亡人,高端例,死亡36人,辉瑞—BNT疫苗例,死亡59人)。疫情破口时期,由于民进党当局的消极作为,导致台湾新冠确诊致死率全球 。

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不断冒进,持续操弄“ ”理念和行径,挑衅“一个中国”红线与底线。民进党当局在挑动两岸对立上的行动变本加厉,使得两岸局势风高浪急。年4月25日,蔡英文及赖清德在所谓“海内外台湾国是会议”发表挑衅言论,声称要让“台湾成为正常化国家”。5月8日,民进党内蔡易余、陈亭妃等“绿委”鼓噪操弄所谓“宪改”议题,推动所谓“修宪公投”,删除有关“国家统一”的表述。8月19日,民意机构负责人游锡堃接受“美国之音”采访,鼓吹“美台建交”,希望逐步让“台湾迈向国家正常化”。10月进入蔡英文“ ”挑衅言论高峰期,10月10日蔡英文在“双十讲话”宣扬“四个坚持”,包括“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充斥了“一边一国”的论调。蔡英文态度无比强硬,在称呼对岸时一直称谓“中国”,还着重强调要加强防卫能力,“没有人能逼迫我们走向中国设定的路径”,充满了对抗敌意。10月28日,蔡英文在接受CNN记者采访时竟公开承认:“有美国军队驻扎在台湾”,后被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邱国正纠正说是“协训”。

  

民进党当局对但凡涉及大陆的事,都要恶意操弄、攻击抹黑,为了攫取政党私利及巩固其执政地位,为了“ ”理念而操作“反中”政治,有意渲染不良信息及气氛引导不知情况的台湾民众对大陆进行抨击污蔑,使得两岸之间渐行渐远。

  

总之,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民进党当局裹挟台湾民意对抗大陆,为其个人和民进党的政治私利绑架万台湾人民,使得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受到严重破坏。所谓“玩火者必自焚,‘ ’就意味着战争。”年5月1日英国杂志《经济学人》(TheEconomist)头条就点名台湾是“全球最危险的地方”。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10月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两岸关系紧张对立,根源是民进党当局勾连外部势力,加紧进行谋“独”挑衅。民进党当局心知肚明,“ ”意味着战争,“反中”是为了选票,红线应该不敢跨越,只有不断“谋独”挑衅,继续与大陆对抗,挑起事端,才能裹挟民意,获得美国和岛内选票支持,实现政治赢利目标。所以未来只要还是民进党执政,民进党当局便会不断随美国起舞,一边倒向美国并紧紧抱住美国大腿,站在反华 线。

  

二、国民党摇摆不定,弱势边缘化趋势明显

  

年国民党工作重心基本围绕党主席改选和“公投”等议题展开。国民党主席选举,将决定年“九合一”选举和“大选”的国民党总操盘手的归属,“公投”议题等也决定着未来国民党是否翻身希望和今后的政策走向。江启臣自年下半年强打“反莱猪、护台湾”等议题以来,无论是曝光率还是支持度都获得一定提升。但他在上任之后并未得到深蓝群体高度认可,毕竟他推行的党务改革效果并不显著,加之落后的民调,注定江启臣只是代理主席。而且国民党在两岸政策路线方面一直左右摇摆,连“九二共识”都被江启臣所谓“九二新论述”代替。

  

年5月,民进党当局疫情破口,国民党表现毫无作为,不但不批评民进党疫情防控,也不支持协助党内同志“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通过台商及大陆友人捐赠取得德国BNT疫苗万剂,大陆国药疫苗万剂事宜。国民党籍台北市议员徐巧芯还附和民进党抹黑大陆阻挡台湾购买BNT疫苗

  

经过半年筹备,9月25日,中国国民党举行党主席选举,前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以票胜过张亚中、江启臣、卓伯源,成功当选国民党第11任主席。朱立伦于10月15日正式就任党主席,朱立伦上任后表示,从今以后国民党是战斗的团队,在街头与“国会”都跟民众站在一起,战斗到底绝不退缩,面对无能鸭霸的民进党,必须透过“国会”监督、地方制衡、选举罢免公投等民主程序,真正压制打败胜过民进党。10月27日,中常会正式通过政策纲领草案,其中两岸论述,占政纲颇大篇幅,彰显党主席朱立伦重视程度。新政纲于10月30日正式通过,朱立伦新政纲提到,开展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删除“不统、不独、不武”文字。新政纲以“护台湾、保民主、拼未来、重返执政”为题,主张中国国民党根本基础与不变初心是心系台湾发展、亲善大陆人民、连结国际社会、促进大同世界理想。

  

朱立伦上任后面临多项挑战: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如何做好国民党内整合,如何带领国民党抗衡民进党,如何重返执政地位,赢得未来年九合一以及年选战。其中最基础和重要的无疑是两岸关系。朱立伦上任后表示,希望在两岸的关系问题上采取更加稳健的做法,并且表示会承认“九二共识”,并且希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之上,寻求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对话。朱立伦的两岸方案不同于前国民党主席江启臣的消极态度,他在两岸问题上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这对两岸的交流发展可能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观其言论,其对“两岸统一”的政策认识仍然非常模糊。通过朱立伦的讲话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的罢免、“公投”,明年地方选举,以至于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其将要带领国民党战斗,重新成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10月23日,台湾“基进党”的“立委”陈柏惟被罢免,岛内普遍认为朱立伦上任后的 道关卡即是陈柏惟罢免案成功,罢免过关有助于朱立伦在党内树立威望。

  

由于12月18日的“四大公投”案被视为明年县市长选举的前哨战和进军“大选”的预演,民进党全党上下高度重视。蔡英文10日亲自下令启动“全党动员令”,民进党利用执政优势花费万新台币进行场政策宣讲,内部随后制定“KPI奖励办法”,统计党内各县市民意代表的“公投”宣讲场次、出席人次、看板数、路口及扫街数、宣传车、电话催票及短信数等催票行动频次作为评比标准,若“公投”开票哪个县市的不同意票较多,该县市民意代表未来争取党内提名时就能获得加分,广泛动员基本盘及全党社会各阶层投票,民进党果然如愿以偿。国民党遭受重挫,“四大公投”案全部以不通过落幕。

  

通过此次12月18日“四大公投”案反映出国民党 的问题就是不团结,狼性不足,山头林立,缺乏年轻人支持和参与。“四大公投”案全部不通过表明,国民党内部整合问题很大,平时“有党无我”、关键时刻“有我无党”毛病依旧。国民党如果仍然无法改变过去“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陋习,不能从根本整合蓝营,未来“九合一”选举甚至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重蹈“大选”覆辙并不是不可能。长期来看,国民党其本土化和“亲美远陆”政策加速而导致深蓝离开;其跟风民进党,又致使浅蓝流失。如果不能顺利解决人心涣散以及党魂理念问题,核心价值混乱,内部矛盾重重且缺乏支持,舍本逐末,国民党会更加边缘化,找不到“存在感”。

三、美国频打“台湾牌”,美台勾连趋势明显

  

年在美国主导下,美台加大勾连力度。首先,伴随美国推行“印太战略”,以介入南海争端为重要切入点,极力拉拢台湾压制中国大陆。美国通过更多“挺台”法案,并加大对台参与世卫组织等的支持力度,并且毫无顾忌,推动实现美对台军售常态化,指导其“汉光”等各种军演。年5月、8月、10月频频派第七舰队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等穿越台湾海峡,11月23日,美国“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通过台湾海峡,给出的解释都是在“依照国际法例行通过”。但究其最终目的实则是秀肌肉和加强与台在军事技术,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等施压中国大陆,借机支持台湾和谋取美国利益。

  

其次,民进党当局竭力向美国讨好,在战略战术上主动将自己绑上美国“印太战略”战车,争当同盟。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如获至宝,认为抓住了“倚美抗中,联美抗陆”的千载难逢机遇,蔡英文会见美国国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兰德尔·施里弗时表示,希望台美在各领域强化伙伴关系,加强军事交流以及推动台美双边贸易协定(BTA),除此之外不顾全民反对,执意进口含有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美猪。年4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以21票赞成、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年战略竞争法案”,这份法案专门提及“美台关系”,呼吁加强美台“伙伴关系”,宣称台湾是“美国印太战略至关重要的部分”,并认为“美台官员互动不应有所限制”。4月,美日两国在华盛顿会晤,拜登携菅义伟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到台湾,片面强调“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这是自年以来,日美两国领导人首次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湾。5月,在美国主导的伦敦西方七国(G7)外长会议上,各国在联合公报中对中国进行抨击,并首次提及“重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问题。

  

美国对民进党当局予取予求,拜登政府在对华战略可以理解并概括为:不谋求发生冲突下的竞争对抗和保证美国利益优先背景下的妥协合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大打“台湾牌”,美国在面对大陆与台湾是典型的两面作派,即使在最可能引爆中美冲突的台海问题上,态度依然暧昧,立场总是摇摆。美台勾连频频,其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底线,企图利用台湾问题加大对华施压的力度,来策应正面战场。年1月20日,拜登邀请台湾所谓“驻美代表”萧美琴出席自己的就职典礼,打破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至今40年来的惯例。4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已多次就所谓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威胁提出“强烈批评”,大放厥词称“北京针对台湾的行动越来越具有侵略性”;与此同时,前美国参议员多德、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斯坦伯格应拜登要求组团访台。据白宫官员透露,这是拜登对台湾及其“民主承诺”发出的“个人信号”;台湾所谓“友邦”帕劳总统惠普斯访台,代表团中美国驻帕劳大使亨尼西尼兰赫然在列。5月7日,布林肯还专门发表声明称,美国呼吁世卫组织总干事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卫大会。6月6日,美国联邦参议员达克沃斯、沙利文、孔斯等率团访台并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11月美国空军两次动用C-40A军用运输机,将美国国会跨党派议员送抵台湾窜访。10月28日,布林肯扬言“美国支持并鼓励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同美一道,支持台湾地区积极、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和国际社会”。11月19日,台“驻立陶宛代表处”挂牌运作的第二天,美国务次卿泽雅就亲赴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对立陶宛政府表示支持并给以6亿美元贷款。12月8日美国邀请台湾参加的所谓的“民主峰会”。

  

民进党当局地区安全上“一边倒”倒向美国,寻求支持;对外政策上对抗中国大陆,推动“拒统谋独”;政治经济上支持中美抗衡,鼓吹“脱钩”,给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严重冲击。美国从其根本利益出发,在其操控下,利用台湾问题支持台湾与大陆抗衡,所谓“以台制华”。现阶段,台湾的不统不独可以保证美国在与大陆和台湾博弈中攫取巨大利益,其本质上是希望台湾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从而遏制钳制中国,使中国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四、民意主体性“台湾意识”持续上升,分离倾向趋势明显

  

近年来台湾的政治氛围发生重大改变,其中两岸政策、“国民”教育、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台湾年青世代(90后世代为主)的集体认识、历史记忆、政治认知、话语体系与价值观念等的群体特性逐渐改变,尤其是身份认同的多样性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年疫情之后,民进党当局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去中国化”和紧抱美国,否定“一个中国”,拒绝“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由此增强台湾地区的“国家”意识,增进台湾民众的“国民”身份认同,弱化台湾民众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植分裂主义土壤,试图将台湾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把台湾人民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如台湾新版历史教科书公开质疑《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权威性,并声称宣言和公告“无正式条约效力”,为所谓“法理 ”彰目;同时美化日本侵略,岛内“ ”势力不遗余力地美化日本殖民侵略统治,不仅绝口不提二战时期日本在台强征士兵和慰安妇的种种军国主义暴行,还刻意宣扬所谓日本对台湾现代化建设有功劳有贡献。民进党当局明目张胆地歪曲篡改历史,公然对在校学生宣扬“ ”“媚日”,毒害无辜青年。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长达30年持续而成功的“ ”教育,使得民进党当局进入政治收获期,延揽和号令一大批被称为“天然独”年轻人为其所有,为其所用,民进党当局混淆视听,利用年轻人对现状不满和对未来迷茫情绪,道德绑架年轻人,操作对中国大陆的敌意。

  

在当局怂恿、纵容下,“ ”势力不断在岛内掀起“反中”、切割两岸联系等动作和活动,恶化两岸关系。在两岸交流的具体事务中,民进党当局通过制订《反渗透法》、《国安五法》极力阻挡两岸之间的城市、政党、民间社团等多种形式的交流,特别是青年之间交流,严重破坏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年4月,大陆为加强两岸青年交流,举办两岸直播大赛、台青主播培训等活动,而民进党当局的安全部门公开叫嚣大陆举办两岸青年活动是对台进行所谓“认知作战”,其依然在延续对抗思维,罔顾事实,以匪夷所思的理由大搞意识形态斗争。9月8日,当局“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公布台北中正纪念堂转型方案,企图借“反威权转型正义”之名,将“中正纪念堂”改为“反省威权历史公园”,并移除大厅内蒋介石铜像;10月9日,大陆隆重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周年大会,民进党当局不但没有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和缅怀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活动,反而对大陆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周年大会说三道四、歪曲污蔑,说大陆纪念辛亥革命是为了“对台进行统战”,对此“绝不接受”。

  

由此使得岛内所谓“亲美抗中”的“台湾意识”民意主体持续上升,民众分离倾向持续增加。此次12月18日“四项公投”以民进党大胜而落幕,深刻说明了这点:民进党全党动员,以恐吓威胁方式,使得台湾主体民意被蒙蔽和裹挟。当前台湾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台湾同胞特别是中青年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偏离,台湾的民情民意尤其是年青一代仍在朝着不利于统一的方向发展,年青一代的中华民族意识、大中国情结越来越淡薄。民进党当局为了选举利益却将历史文化教育当作“政治工具”,通过灌输“ ”意识,将政治黑手伸入校园,罔顾专业将政治肆意凌驾教育之上;蓄意剔除台湾青年一代的国族基因和中华认同,致使台湾年轻人丧失基于中华传统 文化的竞争优势,也使得台湾年青一代对大陆、对统一、对一国两制,始终有一种疑虑、害怕甚至对立的思想,两岸分离倾向大大增加。长此以往,这也将毁掉台湾青年的竞争优势,使他们一叶障目、困守岛内,失去竞争力创造力,最终将造成台湾更加边缘化和被淘汰。

五、两岸交流进入冰冻期,和平发展成果流失趋势明显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民进党恶意操作舆论“反中”、“抗中”,两岸互动交流进入冰冻期,呈现政治基础与环境氛围加速恶化局面,民进党当局严重阻碍两岸教育交流,限制两岸青年交流,并大肆推行“教育 ”、恶意篡改教科书、推进所谓台湾“原民史观”,其种种“去中国化”,割裂大陆与台湾的行径令人不齿。另外民进党当局企图利用疫情鼓噪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议题,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期待“外交突破”,妄图加入以国家为会员资格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借机实现所谓“外交突破”。在碰壁之后又不断叫嚣是受到大陆打压和钳制,借疫情或购买不到疫苗不断煽动台湾民众的“仇中”、“恐中”思想,以及民进党当局处处迎合美国,随美国起舞,配合美国甘当“棋子”,成为美国政府反华“急先锋”和“马前卒”,不断在台海制造矛盾和紧张气氛,刺激中国大陆,进而升高两岸敌意对抗,使得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严重受阻,一再推迟;除台北、上海双城论坛外,两岸城市间交流基本停滞,两岸交流社会效应加速递减,累计的互信及和平成果不断流失。

  

回顾年两岸交流,虽然在两岸交流与对话中存在许多挫折与阻碍,但是两岸之间还是有一些维系稳定、值得欣慰的因素。首先是在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拜登的视讯会谈中,双方重点强调和重申了两岸关系的底线,这对台海稳定有建设性的影响;其次是台湾的民意也在改变。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日前在两岸智库论坛上引用十月台湾《联合报》公布的“两岸和战表”数据,台湾民众对当局的两岸政策持不满态度的将近一半,远远超过满意的民众。同时,台湾民众也认为两岸关系的重要性超过台美关系的重要性,二者相差13个百分点。再次是两岸贸易交流达到高峰,年1到10月两岸的经贸达到亿美元的空前的高峰,比去年同一时间增长了27.8%,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顺差为亿美元。这是非常大额的经贸交流,也是两岸之间很重要的稳定力量。

  

在两岸政冷经热交流的同时,两岸也需要继续在学术、民间、文化、教育方面加强交流,特别是要增进互信。两岸的民间智库在学术方面的交流要更加积极一些,也可以做一些增加两岸互信的研讨,这对两岸关系的稳定、对于两岸的深化融合有很大助益。

  

六、大陆积极塑造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态势与环境,把控两岸形势趋势明显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目前随着中美及两岸实力对比发生历史性巨变,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优势出现压倒性态势,其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对台影响力,其日益多元的对台政策也对岛内社会产生深远持久的感召力。台海局势的主动权、主导权已牢牢掌握在大陆手中,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铁的整体意志,随着时和势总体对我发展有利,大陆坚守行之有效的对台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立场不会动摇,比以前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更有优势把控两岸关系的大局和发展方向,并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大陆积极塑造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态势与环境,不断压缩“ ”空间,巩固“一个中国”框架,把控台海局势,稳控两岸形势。

  

年大陆始终坚持“高压遏独”与“融合发展”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与扩大民间交流相结合的对台大政方针政策,为避免台湾政治势力对两岸和谐互动的干扰,推进两岸和平交往注入未来资本和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在具体措施上,年3月17日大陆11部门联合出台对台“农林22条措施”(简称22条)具体支持措施进一步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支持台胞台企参与大陆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1月5日,大陆依法对清单在列的苏贞昌、游锡堃、吴钊燮三名“ ”顽固分子实施惩戒措施:包括且不限于禁止本人及其家属入境大陆、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限制与其关联的任何机构团体、组织与大陆进行合作,绝不允许其相关的团体、集团在大陆谋取利益,而且大陆表示将依法对“ ”顽固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终身有效。

大陆坚持一贯的对台政策和方针,即“一中”原则,不给“ ”分子任何可乘之机,也决不允许任何非法势力将台湾地区从中国分离出去,不承诺必要时刻放弃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年大陆在加快惠台新政落地同时,连续在军事和外交领域重拳出击,对蔡当局及岛内外“ ”和“挺台”势力形成了巨大震慑,有效地遏阻“ ”势力的逆势蔓延,管控了台海风险。与此同时,为突破两岸的僵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大陆积极探寻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方法与路径。可以说当前大陆促统实力优势愈益强化,实现统一意志坚如磐石,方式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如果说中美综合实力差距在逐渐缩小,那么两岸实力差距则在加速拉大,大陆促统基础在继续强化,对两岸关系的主导力、控制力和塑造力也变得愈来愈强。疫情期间中国大陆展现的治理能力与公共建设效率,令世人瞩目。总之,未来在中美和两岸关系上,大陆实力越强,吸附力则越强,美国就越难维持现状,台湾就越容易改变想法。年7月15日,美国军机降落台湾当天,大陆发布了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取得12.7%的增长。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比外界想象的更强,解放军也确定建成世界 军队的目标。两岸统“独”之争同样是意志力的比拼,大陆完成统一的决心不容置疑,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美台勾连跳得越高,“ ”势力越嚣张,大陆反“独”促统的力度就会越强。

  

众所周知,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成功化解不是一日之功,台湾问题的有力解决也注定不可一蹴而就。从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发展的总体态势看,虽然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挑动两岸对立,人为割裂两岸联系,导致台海兵凶战危。虽然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使得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将更加复杂多变,但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上统一将是大势所趋,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也是民心所向。纵然岛内的分裂势力依然会不断制造两岸关系对立,阻挠两岸交流与合作,疏离两岸人民的情感连接,加上中美关系、东亚局势的不断变化,未来两岸关系将面临更多考验与挑战,年我们应从从国家发展大势和民族复兴全局看待台海形势和统一问题,坚持大陆发展与主导在我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思路,贯彻中央“祖国统一”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不利局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推进祖国统一方向迈进。

华夏经纬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彭韬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