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20斤香蕉值1个茶叶蛋蔡英文的对策
2022/12/20 来源:不详资料图
据台媒报道,近期台湾南部香蕉价格大崩盘,原产地旗山香蕉 跌到1公斤只卖1元(新台币,下同,约合0.21元人民币),10公斤香蕉才值一个茶叶蛋,拿布袋装满80公斤才能换到一个80元的鸡腿便当……
6月3日,蔡英文办公室为此举办特色农产市集,被狂批为“舍本逐末”“做秀超过做事”。还有果农在自家门口挂出“民进党不倒,农民不会好”的横幅,强调“政府该为百姓拼经济,不要整天拼政治”。当地批评的声音指出,水果崩盘的关键因素就是“供需失调”,蔡英文作为掌握行政资源的管理人员,有数不清的政策工具可以帮助果农渡过难关。然而,蔡英文却只选择做一位直销水果的网红,把蔡办转型为“假日农市”。这种“舍本逐末,不务正业”的态度,既不治标,更难治本。
众所周知,香蕉是台湾盛产的水果之一,若不积极开拓销路,仅靠本土需求,极易过剩。
资料图蔡当局既没有通过两岸对话机制,将水果销往大陆市场;又不协助果农开拓销往美日的市场,而是运用政府行为开设明显不会起到积极效果的“假日农市”。久而久之,恐怕仅有的那部分支持蔡当局的果农也要认清现实,调转桥头了。
其实,在上月中旬,台湾的很多水果如火龙果、荔枝、凤梨都进入了盛产期。前几年,这些水果都是销往大陆的,这让当地果农的收入颇丰,但自打蔡当局上台后,当地果农却年年为水果销售发愁。虽然台湾的很多水果销往大陆的渠道并未中断,但蔡当局频发“ ”言论,这让两岸关系在近年降到了冰点。以凤梨为例,前几年凤梨大盘价1斤可卖30多元(新台币,下同),但民进党执政后降至了13元。显然,蔡当局的一意孤行,频频在推销上扯后腿,只顾妄言而不顾果农生计,果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种植的水果烂在地里,丰收季变成了滞销季。
赤裸裸的教训已经摆在面前。要提醒蔡当局的是,果农是无辜的,让他们辛勤劳作的汗水付诸东流,在旁观者看来,是十分愚笨的行为。
可以看到近年来大陆方面不断为台商、台胞推出优惠措施。在今年2月份,更是颁布了《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给予台商、台胞与大陆企业、大陆居民同等待遇,切实贯彻“两岸一家亲”的重要理念;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大陆各省市纷纷出台细则落实“31条”,公布的细则充分反馈了要落实到家的服务精神,扫除了台胞早前“看到吃不到”的种种忧虑。
但对蔡当局来说,大陆推出惠台政策反而成了“甩锅”的由头。就在上月底,台当局“行政院”指出台湾低薪的五大因素,除了全球化、过度教育让学历贬值、外劳增加拉低平均薪资,雇主有加薪但劳工无感之外,竟然把低薪的责任推给经贸密切的中国大陆等等。
如此逻辑,如何让当地民众相信政府能突破低薪困局?
难道说,台湾必须切断两岸经贸投资,继续边缘化,才能提高薪资?如果全球化是台湾低薪的原因,为何高度国际化的新加坡、韩国把台湾的薪资甩得远远的。台当局提出“过度教育让学历贬值”“外劳人数增加,拉低平均薪资”的说法,只会让低薪民众更为反感。蔡英文甚至主张年轻人高中毕业不妨进入职场,甚至建议先去当兵;“行政院长”赖清德说服员薪资低于3万是做功德,台当局的这些刺眼言论,竟然是应对低薪的“对策”。
不论是在水果销路上“舍本逐末”;还是面对低薪困局的“有失厚道”,蔡英文上台以来,已经让台湾业界丧失了数不清的机遇。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导致赴台陆客人数锐减四成,岛内旅游业叫苦连天,两岸服贸、货贸协议不了了之……
蔡英文当局从来都是指责了一圈,却从来不问问自己。可见,口口声声说着“爱台湾”的蔡当局,实际上只爱它自己。(文/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