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款凤梨,你就再也没法吃菠萝

2022/4/15 来源:不详

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拾遗

物语

+

商城开通以来,拾遗一直在寻找当季极品水果。

因为对产品把关严格——“只分享我们使用过的好产品”,所以半年过去,拾遗辗转联系四川、新疆、海南等地果农,却始终寻觅不到满意的味道,直到四月份,拾遗遇见了厦门欧鹏辉。

一句话,让拾遗如觅知音——他说:我只做最甜蜜的事业。

于是,携手当季水果爆款王欧鹏辉,拾遗推出了第一款水果——金钻凤梨。

这款水果,一定会惊爆和征服你的味蕾。

每年春末夏初,是吃凤梨的最佳时节。

此时的台湾屏东,道路两旁是一望无尽的凤梨田。

果农们正经历着一年里收获的时节——收割凤梨。

台湾负有盛名的金钻凤梨,

在这片坡地生长了上百年。

清康熙末年,凤梨被引进台湾栽培。

三百多年过去,凤梨成了“台湾三大名果”之一。

在台湾所有凤梨品种里,

金钻凤梨是最常见、优质的品种。

“金钻”同台湾谐音“真赞”,意即“真棒”。

由此可见,金钻凤梨在台湾同胞心中的口碑。

同样喜欢这款凤梨的,还有身在厦门的欧鹏辉。

读大学时,欧鹏辉创业做了两年水果配送生意,

看过了太多“香蕉打保鲜剂催熟剂”的例子,

这让欧鹏辉谋生了一个想法——深耕源头,

做当季的健康安全鲜果。

▲欧鹏辉到实地考察塔罗科血橙

“只有每款产品都往源头考察,

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把控品质。”欧鹏辉说。

因为对产品品质的极致把控,

去年,欧鹏辉操盘的塔罗科血橙一上市,

半个月就销售了近万斤。

这款“费尽心机”找到的屏东金钻凤梨也不例外。

金钻凤梨原产于素有“凤梨之乡”美称的屏东。

西临台湾海峡,南临巴士海峡,东南濒临太平洋。

全年光热充足,气候宜人,

年均温度25℃,日照平均15小时。

屏东所在的丘陵地和山坡地,是发展凤梨栽培的最佳产区。

山地特有的红泥土壤疏通性强,

十分有利于凤梨的生长,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凤梨的生长奠定了优质基础。

从开花到成熟收获,一颗凤梨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漫漫的生长期,让凤梨充分吸收各种天然养分,累积充足的糖分,

屏东种植出来的金钻凤梨,平均甜度达16度以上;

自然退酸的同时,锁住香甜汁液,达到绝佳的黄金甜酸比。

一颗美味凤梨的养成,除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还需要果民们的精心呵护。

屏东所在的山地,全年光热充足,

虽然适合凤梨的生长,但长时间的光照也容易将其晒伤,

让凤梨的果皮裂开,果肉脱水干枯褐化。

因此,果农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果实戴上帽子防晒,或者裹上报纸。

“这样可以防止凤梨被太阳晒伤,

也能防止昆虫乱叮咬破坏果实。”欧鹏辉说。

并且,戴帽子能让凤梨表皮色彩更加均匀,品相更好。

同时,凤梨种植必须采用天自然农法生态种植,

严格遵循凤梨的自然生长规律,

不施加生长激素和植物性荷尔蒙催肥增大,安全放心。

经过天的漫长生长期,天的自然熟成,

凤梨的果肉紧致细嫩,汁水清润充盈,

连凤梨心都是爽口甜脆的。

当地的果农们常说,

“水果还是应季的好,顺应大自然成长的规律最为重要。”

有果农的悉心照料,才有凤梨回报的果香四溢。

你心中也一定有疑问,凤梨、菠萝不都长一个样吗?有区别?

可别把菠萝和凤梨混为一谈了——

从外观上看,凤梨果型比菠萝修长,叶片光滑或少刺;

菠萝果皮刺尖质量硬,而凤梨果皮少刺质软。

吃法上,凤梨也更加方便。

因为菠萝中含有菠萝蛋白酶,它使人喉咙发痒,

是引发过敏的罪魁祸首。

所以,菠萝食用前需要用盐水浸泡,使蛋白酶失活。

而凤梨中菠萝蛋白酶含量较少,

所以不需要泡盐水,切开就可以直接吃。

又因为内刺较浅,凤梨不需要去眼,

它既可以像吃西瓜切开吃,也可以像苹果削皮吃。

吃凤梨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小便的功效。

凤梨果实汁液丰富,纤维柔脆,

含有一种天然消化成分,称凤梨酵素,

能分解蛋白质,帮助消化,促进食欲,饭后食用最为佳。

台湾屏东金钻凤梨,一年一供!

每年4-5月为最佳赏味期,错过就要等一年啦!

喜欢吃甜一点的朋友,收到货后可以多放几天,

让凤梨的表皮金黄时再食用,

这时候的凤梨糖分释放完全,香甜多汁。

为了尽量保证凤梨的新鲜程度,

凤梨都是现摘现卖,

从屏东采摘后海运到厦门才能安排发货,

因此,下单后需要等1-2天时间才能收到发货信息,

还望诸君见谅。

台湾屏东金钻凤梨2个(4斤)装

原价99元

拾遗专享价65元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